乐趣圈 乐趣圈
易灵网 易灵网

女子熟睡被翻开眼皮刷脸转走15万 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

易倾诉

昨天,一则#男子趁前女友熟睡翻开眼皮刷脸转走15万#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该男子一波令人窒息的刷脸操作引发网友热议。从数字密码到指纹再到刷脸,现如今,技术解锁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但其中的安全性再次引发质疑,人们不禁感叹,“脸”被滥用的情况似乎越来越普遍了。

趁女子熟睡,前男友竟翻开眼皮刷脸转走15万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28岁男子黄某辉以还钱为由来到前女友董某家中,看到董某正在生病,于是主动做饭喂药。被“贴心”地照顾后昏睡过去的董某怎么也没想到,一觉醒来,手机和银行卡里的15万余元人民币已被转移到别人的账户。

据黄某辉交代,其用董某的指纹解锁了她的手机,然后翻开董某的眼皮,用支付宝人脸识别功能进入支付宝,分多次从董某的花呗、借呗、支付宝余额和银行卡转走人民币共15.41万元,最后通过套现将这些钱转到自己手机上。

 

次日凌晨,董某醒来后发现手机有转账信息,打电话给自己的另一部手机和黄某辉的电话均无人接听,便向公安机关报案。

近日,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依法对被告人黄某辉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网友们在攻击“渣男”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漏洞。很多网友甚至质疑,人脸识别到底怎么识别的?刷脸支付真的安全吗?

 

 

十步一刷脸,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因人脸识别带来的争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去年,广东东莞一公厕取厕纸需要人脸识别,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好害怕哪天去厕所都要人脸识别,通不过不让上厕所。”“十步一刷脸,如厕也艰难。”

早在2017年,北京天坛公园的公厕里早已出现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如厕者“刷脸”才能取出60厘米至70厘米的厕纸。去年,北京一小区推出了人脸识别垃圾桶,识别出居民身份后,垃圾桶盖才能自动打开……

现如今,进小区刷脸、上班打卡刷脸、打车刷脸、贷款刷脸、上课刷脸……甚至注册个APP都要刷脸。“这张老脸是越刷越多,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密码泄露了可以换一个,这脸要是泄露了,可怎么换啊?”网友们如此感慨。

甚至,在浙江某地,有售楼部安装了无感人脸采集系统,用来区分购房者究竟是“渠道客户”还是“自然到访客户”。有看房者被逼无奈,戴口罩也会被抓拍,这才戴着头盔去看房;在全国,很多大学甚至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可追踪、识别学生听讲、发呆、睡觉、玩手机等上课状态……

小编通过梳理多地公开的报道发现,取厕纸、倒垃圾、乘车、课堂点名等近30种生活场景中都应用到了人脸识别。而据《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三成则表示个人隐私或财产安全已因此遭受损失。

生物特征是另一张身份证

人脸识别风险超出你所想

人脸识别技术看似“高大上”,但其存在的个人生物信息被过度采集和滥用的风险不容忽视。专家表示,人脸识别其实是生物认证的一种,生物认证最大的特点是唯一性,比如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脸、指纹和虹膜等,因此,生物特征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另一张身份证。

身份证不用时,可以放在家里。但如果生物身份证被物业公司、银行、酒店等存放在你无法知晓的电脑硬盘里,用户还会觉得刷脸认证是安全的吗?

专家指出,密码可以定期换,可以改,但一个人的脸只有一个,无法更换。生物认证是不可撤销的,一旦信息泄漏了,就没有补救措施。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脸,与把身份证和银行卡密码随便交给他人,并无区别。

现如今,个人隐私遭到泄露甚至形成黑产的新闻比比皆是,又怎能让人们放心地交出敏感的个人信息?

去年,媒体报道称,国内一家科技公司泄露256万用户信息;有商家在出售包括人脸在内、106处关键点的17万条人脸数据包;在一些交易平台上,花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照片活化”工具还能让人脸照片眨眼、张嘴、点头,变为能完成人脸验证的“活照片”。甚至有不法分子用3D打印制作的蜡像人头骗过了支付平台人脸识别系统,成功买到火车票等等。

 

 

可见,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风险并非杞人忧天。在一些不必要的场景下,让渡自己的隐私,来换取一张不必要的通行证,必然是技术的滥用。

刷脸技术应用场景仍不清晰

民众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升

目前来看,什么应用场景该刷脸,什么场景不该刷脸,谁也说不好。社交平台上,网友对此展开讨论——判定该不该人脸识别,关键要看是否有必要搜集人脸信息,“你说我就看个视频听个音乐,需要人脸识别干嘛?”“如果为了安全便捷,比如公共场合无差别测温,可以人脸识别,且这不和消费者隐私信息绑定;但如果搜集用户人脸信息并将该信息和用户隐私信息绑定则不妥。”

不过,现实中,不少人脸识别不管有没有必要,都和个人隐私信息绑定,例如小区人脸识别,几乎都和业主姓名、住址、电话等信息绑在一起。“要么用,要么别进小区”是很多用户面临的尴尬处境。

但一个良性的变化是,民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升。《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人脸原始信息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会被如何处理、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等。

 

划出“刷脸”边界,国家出手了

目前,《民法典》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都明确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

去年10月1日生效的新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则明确要求,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去年12月初,国家网信办也出台相关细则并征求意见,拟规定,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资讯、运动健身等App,无须个人信息就能使用。这些新规和探索,都是在努力明确规范、健全制度,让监管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专家呼吁,在较为敏感的场景,监管方应限制乃至禁止人脸识别的应用,并制定完善的准入机制、规制措施与问责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防范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企业在制定人脸识别安全规范的过程中,要强调“人脸数据等生物特征信息”与“其他身份信息”实行完全隔离存储,避免将人脸数据与身份信息相关联后发生批量泄露。

便利和隐私,快速和安全,不应成为互相对立的二选一范畴,而应是兼顾、平衡的关系。技术不是洪水猛兽,但不受控地滥用技术一定会是。

以上就是【女子熟睡被翻开眼皮刷脸转走15万 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的全部内容了

易倾诉
更多内容...
更多分类
乾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