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 乐趣圈
投诉

为什么情绪容易总被身边人影响原因

现代的社会似乎充满了太多的情绪。无时无刻,我们好像都会被自己的情绪、周围人的情绪、社会的情绪、网络的情绪所笼罩。

有人形容过,如果人生是一个舞台,那么情绪就是每个人的导演。各种情绪像牵线木偶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在中文语境中,“情绪”这个词好像更加关注自我、当下的状态。但是在英文语境中,emotion 这个词其实源自于拉丁文的动词:emovere,意思是:“使你(的心)动起来”。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因此,分辨和梳理情绪,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检视的过程,还要结合外部的影响、行为的动机,以及情绪所导致的后果。

什么是有害的情绪?

虽然我们写过很多文章,分析过很多情绪,可究竟什么是有害的情绪呢,有科学家曾经归纳了两点:

1)情绪的表达是出于恶意的。

2)情绪出现的初衷是正当的,但表达的方式是过激的。

第一种情况常见于陌生人之间,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媒体、电话、网络等等。

由于陌生感和距离感,对彼此的状态并没有客观的了解,因此情绪的表达仅仅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观点。

甚至有的时候彼此间并没有实质利益冲突,仅仅是为了表达而表达。常见的例子有:

你不认同我的观点(让我有情绪了),是因为你无知(虚构对方的形象)。

你开始攻击我(让我情感受到伤害),你就是我的敌人(把场景灾难化)。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第二种情况常见于熟悉的人之间,例如家人、同事、社区内等等。

由于关系比较紧密,甚至比较亲密,人们更容易凭主观想象勾勒出对方的认知框架,从而认为对方应该“无条件”理解自己、认同自己、包容自己。

因此,即便是拥有好的初衷,情绪的表达往往也容易绑架了亲密关系。常见的例子有:

孩子做了蠢事(让自己感到难堪),大声辱骂孩子(绑架亲密关系,认为自己已经教过孩子,尽到了义务)

翻看家人手机遭到质疑(被质疑,感到受伤),认为家人有事瞒着自己(开始渲染场景,绑架亲情,认为彼此间应该无条件公开透明)

外因是如何影响情绪的?

了解ABC

美国心理学家 Albert Ellis 对于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提出过一个“A→B→C模型”:

A:代表任何带来刺激的外部事件或人。

B:代表人们自己的信念。

C:产生的情绪以及带来的后果。

我们可以看到,直接影响C(情绪和后果)的是什么?其实并不见得是A(外因),而是B(个人的信念、视角、价值观)。

举个很简单例子,路上堵车,心里开始冒火,嘴里开始骂骂咧咧……客观地分析,是堵车(A)导致了这些负面行为(C)吗?

显然不是,而是B:人们认为堵车会耽误自己的事情,可能会迟到;可能会被人批评;可能会无法完成任务……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可能”。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避免123

从堵车的例子,可以引申出三种不良的信念模式,而这三种模式,也是最容易导致过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

“把一切事情灾难化”

灾难化的思维方式有个特点,就是即便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在某些人心中,也喜欢把灾难“搜集”起来,放在一边。等有事情发生时,不是先去解决问题,而是先把灾难拿出来与事情做对比。

例如:孩子成绩不好,那么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那就没希望考上好大学了,那前途岂不是毁了?

“非黑即白”

有时当人们的自我意识特别渺小时,情绪的起伏容易被一些微小的事件推到“极致”,从而引发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例如:“你背着我藏了这些钱,你绝对不值得我再信任了”;“我给他打了三个电话他都没接,我不可能再去联系他了”。

“必须要这样”

这是典型把自己的标准泛化的过程,即认为无需审查或解释自己的标准,别人也应该理解、接纳并遵循。这种思维尤其容易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以亲情的名义来绑架对方。

例如:“你是我老婆,怎么就不能理解我?”;“自己家人,无论如何你也得忍着!”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专注自己,无需对抗

有读者会问,那么如何才能区分情绪究竟是自己自发产生的,还是由外因导致的呢?如果是外因,如何赶跑它们呢?

心理咨询中有句名言:“你只是面对了问题,而你自己并没有问题。”

从上面的ABC模型可以得知,如果想获得理想的结果(包括舒缓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正确的应对行为),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去和外因对抗。

还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调整”,并不一定是指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的信念或价值观,而是包括了采取适当的行为,给自己营造一个自我保护、自我关爱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去面对问题。这里有几个方法:

先判断:这个情绪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例如,当一个人忽然对你发脾气,负面情绪其实是从他身上先爆发出来,而不是从自己身上。这是,人们没有义务去“承载”对方非理性,或者具有伤害性的情绪。

所以,当感受到不适时,先别急着反攻,先判断一下谁是始作俑者。

远离干扰自己情绪的人和事件

如果觉得自己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了,这时最好能够与不愉快的事物保持一些空间上的距离。

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做出过多言语表达,先从空间上进行隔离,并尽量找到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去享受。

为什么情绪容易被身边人影响?

留意自己躯体的感受

当受到刺激,情绪开始起伏时,人们的躯体会出现很多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肩部不能放松,甚至挪不开脚步等等。

如果能够从意识上培养这种对自己躯体的感知,然后在情绪到来时,有意地完成一些放松动作——例如故意耸起肩部,然后猛然下坠——这些带有自我暗示意义的动作,会反过来激发你去寻找新的行为,例如远离现场、自我关爱等等。

新颖的“绳索”思维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新颖的思维模式,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去量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由于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比较紧密的,也容易导致人们迷失在亲密关系带来的情绪影响中。但是,如果我们在脑海中做一个设想,想象一下自己和每个亲人朋友之间都有一条绳索,这些绳索有粗有细、有软有硬。

那么,如果让你和某个特定的亲人之间(例如妈妈、丈夫)绑起一根情感绳索,你会选择多粗的呢?当你定义了你和他人之间的情感绳索(例如:我和某个亲戚之间,其实就是一根小细绳),你对于自己是否应该毫无保留地承载对方的情绪,也会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

再用一次ABC模型。无需消耗过多精力在那些外因(A)上面,专注自己,调整自己对每件事微小的信念(B),这些新的信念自然就会开始修正你的行为,把你引向更加积极而和谐的结果(C)。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更多内容...
更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