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 乐趣圈
投诉

什么是你领悟最深的人生真谛?

在人生中需要作出的大大小小的选择前,只有梳理出属于自己的「幸福观」,我们才能够更小限度地作出令自己后悔的决定。什么是你领悟最深的人生真谛?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梳理自己的幸福观与领悟最深的人生真谛呢?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什么是你领悟最深的人生真谛?】吧~

对幸福的迷思,使我们远离真正的幸福

迷思 1:有钱即幸福——“等挣到大钱之后,我肯定很幸福。”

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拥有一定的财产,实现财富自由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不少人会给自己立下目标,比如 25 岁之前要有多少存款、35 岁之前要有房产等等,将幸福的价值投射在能够反映财富的数字上,这样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但其实,钱对于幸福的影响是有“临界点”的。学者 Kahneman 和 Deaton(2010)发现,当年收入少于 75000 美元(约 53w 人民币)时,越有钱越会让我们感到越幸福。但如果一个人的年收入超过了这个数,我们很难再通过金钱的攀升来提升幸福感。换句话说,这时候就不会是越有钱越幸福了。(小编:等我赚到 53w 再说)

迷思 2:大量闲暇时间=幸福——“能够提前下班就是我的幸福。”

研究发现,“闲得慌”是真的——如果真的“太闲”,我们反而会没有那么开心(Hsee et al., 2010)。

研究人员邀请参与者填写两份关于学校的调查问卷,在填完第一份问卷后,要求一组人在填写第二份问卷前等待 15 分钟,什么都不用做;另一组人则需要步行 15 分钟,到另外一个教室填写第二份问卷。在填写完第二份问卷后,测量两组参与者的快乐程度。

结果显示,走了 15 分钟的人要比闲着等待了 15 分钟的人更加快乐。

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如果我们每天有超过 5 个小时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不仅不会上升,甚至还会开始下降(Sharif et al.,2021)。所以说,适当的闲是可以的,但太闲了,也不太好。

迷思 3:享乐即幸福

——“幸福就是追求享乐、开心就好。”

对幸福的一种常见误解,是把追求幸福视为追求开心就好、愉悦至上的生活,信奉“及时行乐、逃避痛苦”的享乐主义(hedonism)。

追求享乐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然而,一味追求享乐会使人成为“现在的奴隶”——仅关注眼前的快乐与感官刺激,以牺牲未来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下的欲望(Ben-Shahar, 2007)

比如,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看剧、吃垃圾食品……这些活动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但人们很快就能够适应,于是需要更频繁的刺激才能获得同等的愉悦。这会使人沉溺于当下的快感,失去努力的动力,感到目标和意义感丧失引发的空虚(Stebbins, 2001)。

迷思 4:成功即幸福——“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后,就能获得幸福。”

相信“成功即幸福”的人不会沉溺于享乐,相反,ta 们会为了实现未来的幸福而选择承受当下的痛苦,比如总在为了减肥逼迫自己吃不喜欢但“健康的”食物。

积极心理学家 Tal Ben-Shahar 认为,当下总在“吃苦”导致 ta 们的幸福与消极情绪共生,达成目标后的“幸福感”其实来源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而这种感觉很快便会消散,实现目标后便能持久幸福只是一种谬误(Ben-Shahar, 2007)。

如果一味追求远大的目标,而忽略当下的感受,便会活成“未来的奴隶”——当下沦为未来生活的过渡,总在为了未来而忙碌奔波,当下的苦实实在在,幸福却总在虚无缥缈的未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这恐怕是个“史诗级”哲学问题了。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各类的研究材料中,大致搭建起一个可参考的幸福框架。

1)影响幸福的五个维度(Glasser, 1999)

心理治疗学家 William Glasser 提出,人类有五大不分先后等级的需求,这五种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影响我们幸福感的五个维度:

生存、爱与归属、权力、自由、乐趣

生存(Survival need):拥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安全、健康等,这些都与我们的收入密切相关。

爱与归属(Love and belonging need):感受到爱与被爱,与他人建立起深度联结,尤其是与重要的他人,包括家人、伴侣、朋友等。

权力(Power need):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对生活有控制感,包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获得成就、受到尊重等。

自由(Freedom need):在自我真实的意愿和价值观驱使下自主做选择、自由行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实现思想、经济、人格等方面的独立。

乐趣(Fun need):充分享受生活乐趣和内心的快乐,日常拥有积极情绪体验,比如能够休闲、玩耍、有自己的爱好、发现新的生活体验等。

当生存、爱与归属、权力、自由和乐趣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人们便会感到幸福,而不幸福的人至少缺失了这五种基本需求中的一种(Turkdogan,2017)。

比如,感到不幸福的你可能是生存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缺钱”,也可能是爱与归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缺爱”。

2)影响幸福的三个层次

心理学家 Seligman 认为我们的幸福观有三个逐步上升的层次,分别为:

主要是通过我们的一些基本需求来满足自己,使自己变得快乐。比如,拥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住所,或者是与伴侣间有稳定的关系,以此来找到幸福感。

这种满足了基础需求的生活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些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生活的积极情绪,打造一个稳固的基底让我们进一步获得幸福感。

Seligman 认为,人们可以寻找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生活中创造价值,从而将幸福感提升到第二层,拥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生活。

Seligman 总结了人类的 6 种基本品格优势: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自制和超然。比如,假设你发现自己的核心优势是勇敢,那么你可以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勇敢地去做更多自己未曾尝试过的事情,克服自己的恐惧,从而创造成就感和幸福感。

你也可以多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出一番小成就。比如,如果你的特长是摄影,可以在年末将自己随手拍下的一些美景做成年终总结的相簿,来纪念自己度过的这一年。

为了培养出更深层次和更持久的幸福感,在发挥自身优势以追求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意义感来获得幸福。

比如,一个擅长摄影的人可以不仅仅将摄影当作一个爱好,更可以试着去传达一些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镜头除了可以记录下一些美好瞬间之外,还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那些酸甜苦辣。

通过向他人分享这些镜头,与他人形成情感上的联结,以此更好地去感受生活,找到属于 ta 的意义感。正如 Joseph Campbell 所说,“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是你将意义带入了生活。”

在理解幸福维度和层次之后,科学梳理你的幸福观——

1. 搭建自己的幸福观维度,补全缺失需求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 Glasser 提出的影响幸福的五大基本需求——生存、爱与归属、权力、自由和乐趣,来搭建起自己的幸福观维度,看看这五个维度中哪些具体的需求会影响你的幸福感:

思考究竟是什么需求的缺失导致了你的不幸福,想办法“补全”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

2. 感知自己的幸福感层次,逐步向上提升

当我们利用上述元素搭建好了关于幸福观的维度后,就可以开始考虑明确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幸福观的哪个层次。

如果我们已经不需要去担心基本的温饱问题,则可以尝试向上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你在闲暇的时间里充盈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细节,逐渐完善自己的技能,比如去上一节进阶的摄影课,更加专业地去了解如何利用构图和光线来创造出一张精彩的照片。

又或者是通过做一些心理测试进行自我探索,发掘出自己潜在的性格优势和长处,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场景中。

当第二层幸福感也被满足的时候,则可以更进一步地去寻找生活中的意义感。

比如,尝试扩大自己长处的影响力,令更多的人受益并且为世界作出一些贡献。同时还可以尝试去拥抱这个世界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的挑战和尝试中寻找到新的意义感。

最后,还可以通过投入到工作或是爱中,更加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从而寻找到属于你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3. 明确自己的“幸福杀手”

如果还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可以想想其实自己最不能忍受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杀手”。当这个元素出现,一切的努力都是白搭,它会瞬间摧毁我们的幸福感。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 dealbreaker 都是不一样的,比如——

……

想清楚对自己的幸福观危害最严重的东西是什么,当它出现的时候,就是提醒你要“及时修正当下生活”的预警,这无疑也是幸福观里,很重要的一环。

只有当我们能够梳理出专属于自己的幸福观时,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够在难以抉择的时候做出一个不会令自己后悔的决定。

希望今天的文章【什么是你领悟最深的人生真谛?】能够帮到你。

相关内容
--> -->
更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