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 乐趣圈
投诉

你经历或见证过哪些“曼德拉效应”事件?

你经历或见证过哪些“曼德拉效应”事件?好多人回答说自己记忆差的一些现象,那并不是曼德拉效应啊!忘性差和错误记忆往往不是曼德拉效应

A:

曼德拉效应最早的起因是: 2010 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姐们儿 Finona Broome 发现自己和好多人都有类似的一个恍恍惚的记忆:纳尔逊曼德拉应该是在 1980 年代已经死于监狱了,而且能记得起当年自己看过的报道、葬礼的电视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

这个说法提出后,得到大量网民回应,表示有相同记忆。

而事实是曼德拉后来出狱到 2013 年才去世。 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是平行宇宙的一个解释,甚至有阴谋论者煞有介事地怪罪大型电子对撞机等一些实验让时空出现错乱——不得不说最近几年穿越情节的电影故事太多了。

曼德拉效应的表现是现实与人的集体记忆出现不符,这是集体记忆偏差造成的,那么, 人的记忆有多可靠?

B:

专门研究人记忆偏差现象的心理学家 Elizabeth Loftus 曾经发文,描述过这一现象,并认为,互联官网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种记忆偏差 / 错误的曼德拉现象出现了更多。 

关于人们是如何被误导,并产生错误的记忆,Elizabeth 说了几个例子,比如,

案列 1. 一个 1980s 非常知名的强奸案,受害人在控方信息误导下,记忆出现偏差,非常确信地指认出一个错误的人。

* 因为有人问这个演讲中强奸误判的案例,就多补充一下这个 1981 年非常轰动的案件,后来跟踪挖掘调查此案记者还因此案子获得普利策奖。

Steve Titus 被指控强奸,警方和控方在调查中有罪推定并有修改证据的情况,诱导性的取证过程误导了受害人,这些”证据链“让受害人产生错误记忆,坚定指认 Steve 就是强奸犯罪者,受害人记忆在受到误导的情况下产生偏差,最终陪审团采信了控方证据链和受害人的记忆,这在判决中起了关键作用。后来在一个系列强奸案中找到真凶,一个记者也帮助做了翻案报道,反响很大,获得普利策新闻奖。Steve 被错告后就一直长期失业,因这案子他过得很窘迫,未婚妻也离开了他,翻案之后他反诉警方和控方获赔 2 百万美刀,80 年代初的 2m 啊,可惜,判决还没下他就因长期压力悲愤交加心肌梗塞死了,死时才 35 岁。这个演讲 也提到一个针对美国 300 多个错判案例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错误记忆偏差导致的错判,这些案例是人容易被误导产生错误记忆。

案列 2. 模拟车祸:让调查者参与一系列模拟的车祸事故,调查中有意地用”重撞“等很多词汇来误导,而被调查者很容易就联想起更高的车速、甚至提到破碎玻璃等压根都没有的东西。

案例 3. 有一个例子有意思,演讲人提到和军方合作项目,被训军人模拟训练,被俘后真的来了顿严刑拷打刑讯逼供,然后被暴打一顿后去指认审讯者,而调查员们则通过各种暗示,让你产生错误记忆,指认出不相干的人——这几句描述虽然简单,但像极了大片【谍影重重】的"绊脚石"计划了,

衍生美剧绊脚石 Treadstone 就有大量篇幅来描写如何通过身体精神压力灌输大量虚假资料来改变间谍的记忆。

演讲人也提到,当你向人们提供错误信息,有意 / 无意误导他们经历过的事情时,你完全可以破坏、搅乱甚至改变他们的记忆,所以她现在研究的是:我给你植入一个错误记忆后, 它的后续影响是什么,如何改变你将来的想法和将来的行为。看,这不就是绊脚石计划的初衷? :)

另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案例,比如:

案列 4: 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国产电影【误杀】就是翻拍的它,故事梗概一样,其中的主线就是男主在很多场景制造记忆偏差,反复以”二号去听经,三号看电影,四号回酒店“,混淆众人的记忆,都为他做不在场证据,这个案例也非常有代表性,有影评人说这些证人是”乌合之众“,嘿嘿,换做你我,谁能避免啊,我们现实生活中被误导的少吗?

案例 5: 真实案例,是网友菜青虫 在评论里提到的

看到案件中受害人的错误记忆,我想起一个有点狗血的案例……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心理学讲师汤姆逊曾坦率地对证人列队辨认罪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并且出席了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严厉地批评了新南威尔士警方的犯罪调查程序。几天后,他在街上被警方扣留,不得不参加一个列队辨认罪犯活动。
当地一名女子在家中受到严重的侵犯,她很快从被扣留的人中选出了嫌疑人,坚定地认为汤姆逊就是行凶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事故时该女子家中的电视正好在播放汤姆逊的那期节目,她把汤姆逊的面孔错记成了攻击者的面孔。

我在【犯罪心理档案Profile of a Criminal Mind这本书里找到这个案例,也确实狗血。

以上这些案例证明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个人和群体容易被错乱信息误导,记忆产生偏差,群体的记忆偏差如果在互联网上互相印证会加强重塑这个记忆,这不是脑子不好,也和智商关系不大,诱导你的这些因素也不是你能防范的。

下面是 Elizabeth 的一段 TED 演讲,描述产生记忆偏差的多个案例:

C:

回到最初的曼德拉效应,回过头来分析,当年曼德拉在监狱时确实被不同的消息源报道过可能被虐待死,特别八卦小报等大量信息反复出现,导致产生类似的群体错忆效果。还有其他知名人士的死亡错忆,类似的,有提到霍金、香港演员午马等各种早死的印象,多是类似的情况。

大千世界, 错误的信息无处不在。 我们得到错误的信息,不仅是因为我们遇到误导性提问, 而且也可能是我们与其他人交流时被有意无意地灌输了错误信息,也可能是我们看到了与我们经历有关的媒体报道,而某些集体性的词汇或者描述,就可能对一部分人产生误解 / 误导 / 误忆,而民众之间通过网络继续互相印证就产生曼德拉效应。我们的认知和记忆都可能被扭曲,大家小心了。......哎,如果信息来源单一,片面,经常被忽悠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内容
--> -->
更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