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 乐趣圈
投诉

我们为何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图片来源:colorhub

你可能会发现在面对比自己能力强或权势大的人时,很容易相信对方的话,或是对他们的命令言听计从,这实际上是一种「服从」。

在心理学的定义上,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做出的符合规范或他人要求的行为。前者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后者则比如听从老板或上司的命令。

通常来讲,“服从”对于实现群体目标或维护秩序团结时是重要的,但它往往也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某种主权,让渡给了外界的权威和力量,这可能让我们成为附庸,变得懦弱、没有自我。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可是对「权势」说「不」是需要勇气的。“服从与不服从”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原因?我们怎么在遵循规范和坚守自我之间取得平衡,让自己成为自主、完整的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本书《论不服从》,它可以为我们解答一些这方面的困惑,让我们从服从外部的力量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对自我和人性的思考。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

探究我们服从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需要了解关系到我们生存的条件,服从行为可能与我们的某些生存需要密切相关。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都需要与其他生物一起生活。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人倘若不能与他人建立联结关系,便很难维持心智的健全。而为了实现与他人的关联,人们可能会尝试这样两种方式:一种是「支配」,另一种是「委从」。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我们先来说一下支配,「支配」是让他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希望通过自己对世界的影响力来与他人产生关联;而「委从」则是将「小我」融合到比自己更大的群体或事件当中,通过这种途径,人便超越了个体生存中体会到的孤立、分离感,让自己与委从的对象所具有的能力联系起来。

比如我们可能都体验或经历过作为某个团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比如说母校、国家以及自己喜欢的球队取得成就时总觉得脸上有光,即使这些成就怎么获得的可能与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把自己关联到这样的团体中,就会让自己感觉到似乎也拥有了这个团体所具有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这同时涉及到人对「身份认同感」的需要,「身份认同感」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确认,它使自己清醒地意识到我能自行做出各种决定,并且和其他的群体或个人不一样。

人们获得身份认同感的方式通常也有两种,一种是从自然或部落关系中获得,如封建时代的地主或农民的身份;一种则是通过顺应一个群体来获得,比如说自己是一个清教徒或企业家。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当我们确立了一种「身份」或者角色,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按照对这种角色的期待而行动,也就很容易做出服从的行为来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服从他人的行为,既满足了自己与他人关联的需要,又增强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但它的背后也有无法忽视的代价,成为一个只会服从的人,会使我们变成没有自主权的奴隶,阻碍我们潜力的充分发展。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但如果成为只是不服从的人呢?那很有可能就是一名暴徒了,因为这样的不服从行为只是因为愤怒、怨恨和失望,而无关内心的信念或原则。接下来我们将具体看看,面对服从的对象我们该如何做选择。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服从什么?不服从什么?

关于服从的实验,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是一个经典例子。对参加者而言,实验由名校发起,并且告知是为了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权威和专业性。在这个实验中参加者被安排扮演老师,而实验者的助手则扮演学生。

但参加者事先并不知道这是固定的安排,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他们“如何在服从命令与违背良心之间做选择”,老师被要求在学生答错题目的时候给予电击惩罚,电击的幅值从15伏到450伏不等,将随着学生答错的次数不断增加。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老师们也就是参与者是看不见学生的,却能够清楚听到学生们被电击时的「尖叫声」,这些声音并不是学生们真实发出的,而是在事先模拟并录制好的。当电击的幅值增加到300伏甚至更高的时候,对老师们来说这种行为已经意味着他们在进行一项对学生有生命危险的惩罚了。

但实验结果令人惊讶,有三分之二的参加者都在实验者的命令下,将电击的幅度加到了最高值450伏。而这样的结果不是个例,其他实验者用不同的人群重复这个实验也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如果仅仅看结果的表面,我们可能会对人性感到失望,大多数人都可以在权威的命令下成为罪恶的帮手。但当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发现他们也十分矛盾。在事后对参加者进行访问的时候,许多人表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体会到极大的心理压力,为受电击者的情况担忧,甚至对发出命令的实验者感到愤怒。

我们可以说他们选择了服从权威,但是背弃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信念。这是对两个不可调和的服从对象的选择。作者弗洛姆由此区分了两种服从类型:一种是自主性服从,它的服从对象是自我的意志、内在的良心和信念。另一种是非自主性服从,它暗示自我放弃了做主的权力,接受除我之外的人物替我实施意志和判断。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在促进自我完整性发展方面,弗洛姆建议我们选择前者,对于我们可能更重要的启示是我们都有选择服从对象是否服从的权利,我们总是在下意识的权衡利弊之中服从权威,这样能让我们逃避对结果的责任,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在这样做选择的时候,可能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

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对权势说「不」,个人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首先需要摆脱对生存的担忧和恐惧,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保障独立的需求。而从内部条件来看,我们需要发展为心智相对成熟的人。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提及对一种社会性格的担忧,社会性格是指社会中大部分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作者认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成为了「消费人」。「消费人」是指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外,其余的兴趣就主要集中在消费上。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消费主义,之所以出现「消费人」,一方面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长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发展和日益加速的自动化进程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也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

如何对待多出来的空闲时间,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天性,总愿意花大力气来节省每一点时间,但当我们把时间省下来后,却不知道拿他们干什么。于是我们开始打发时间,而当代的各种娱乐项目也在设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如何具备说不的能力?

「消费人」背后折射的正是人内在的空虚,而他们体验到的自由,几乎也只剩下了消费自由。

在对待内在虚无这个问题上,避免成为「消费人」的关键是什么?是发展对这个世界某种事物的兴趣。这种兴趣能让我们离开圈禁「自我」的包围圈,忘掉自己的抱负、成就,忘掉与我有关的所有概念。在拥抱与我相对的世界中,我们与外界建立了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上,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帮助他们,不是教他们如何体面地打发剩余的时间,而是以对待青年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对这个世界重拾兴趣,焕发更多的生机。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本书能让我们对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多一些思考,积攒勇气做出遵循内心信念和选择,一方面我们现在可能都在追寻着经济独立或者财富自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同时遵寻自己的内心,想想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两者并不冲突。希望我们都可以不止是一个消费人。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更多内容...
更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