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 乐趣圈
投诉

国之脊梁袁隆平,袁爷爷,走好!

今日,周六

小编也同平常一样

被窗户的一缕烈阳驱散美梦

一番随意的整理后

开始享用刚到外卖

习惯一边用餐,一边翻阅每日咨询的我

却在看到一则报道后那一瞬间

质疑且颤动的目光

悬停又颤抖的饭勺

前一秒还在咀嚼的米饭

似乎多了一些难以言喻的味道

据报道,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这位让中华儿女吃上饱饭的袁爷爷

在等我们安心的吃完午饭之后

默默地离去了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父母的关系,让袁隆平见识到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6岁的袁隆平一次随母亲到郊外果园游玩,农村果园的乡土气息一下子把袁隆平深深的吸引了。

“从此,没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的袁隆平并没有遵循他父亲的意见报考南京中山大学,而是怀着坚定的决心与梦想: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至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物资匮乏的20世纪60年代,粮食问题是民生的大问题,每个家庭只能按月取得少量的粮食。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通过试种该株水稻,其子代的不同性质表现,且水稻是自花授粉的特质,让袁隆平推论这是天然杂交水稻。后来袁隆平尝试把雌雄同蕊经过人工去除雄花,并授粉异种水稻,通过数年艰苦的实验培育验证,1966年2月,袁隆平发表第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同年5月,袁隆平即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开始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

当然,伟业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袁隆平研究和实验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也遭遇到失败和质疑。无论是1966年6月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冲击,还是在1968年实验材料被无故捣毁的迷案,更不提反复试验的血和泪。

1973年,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成功配套。1975年,攻克了“制种关”,成功摸索总结制种技术。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的努力,1996年,农业部正式成立超级稻育种计划。2000年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每亩800公斤目标实现。2011年每亩900公斤目标实现。2014年每亩1000公斤的目标实现!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大会当天,袁隆平说:“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想1200公斤亩产冲刺!”身披无数荣誉的90岁高龄老人所散发的斗志, 这份梦想的力量,比得上照撒稻田大地的烈阳。

2020年,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了1530.76公斤,更重要的是,这一代测产,充分展示了“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90岁的生日愿望,实现了。

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袁爷爷,走好!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更多内容...
更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