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圈 乐趣圈
投诉

呙姓的来源 呙姓起名 呙名字大全 呙姓人口在各个事情排名走势图和地区分布 姓呙的历史名人 姓呙的明星

呙姓的基本资料

“呙”字拼音:gēguōwō,“呙”属于非常用字,“呙”字部首是:口,构造是:口内,繁体字和笔画为:咼:9;呙的五行属性是,自『乐趣圈(QQLQQ.COM)』收录本姓氏,已经有5786人次浏览。

呙姓全国人口约 9 千,属稀有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75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在下图的“呙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进行查看分析。

呙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走势图根据北宋、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及1982年、1987年、1995年、2006年、2007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的呙姓的人口排名名次得出的走势图,的节点为当前时期未统计到呙姓排名。

呙姓网民地区分布和呙姓人口地区分布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呙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呙氏(呙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六十九位,以太原、琅琊、平原、豫章、长沙为郡望。

元朝动乱时期,一个名叫呙菜颁的呙氏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时期在公安一带颇为显赫,并逐渐向周边地区分播。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组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江苏南京六合区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中呙,广东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

今湖北省的荆州市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襄阳市南漳县、孝感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华容县、常德市安乡县、临澧县、邵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区,山东省的潍坊市高密市,四川省的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重庆市的铜梁县、合川县,辽宁省的大连市,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等地,均有呙氏族人分布。

呙姓起源(来源)

呙姓主要源自:风姓芈姓姬姓

呙姓呙姓起源一

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呙(呙)这一姓氏,主要源出远古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换的典型标志之一。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氏名号,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方去“”字之“女“旁为改为呙氏,后有简笔为呙氏,姓氏字读音由wā(ㄨㄚ)转为guō(ㄎㄨㄞ),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

娲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呙氏(呙氏)族人大多尊奉女娲为得姓始祖。

呙姓呙姓起源二

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秦、汉时期,在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名为呙国,被时人称为“千金菜”的一种蔬菜,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了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清异录》中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千金菜,即今天的莴苣,俗称莴笋。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肘后方》中,也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

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的建国、处地、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但呙国的存亡时期正为“东方帝国”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其国人被汉化成为呙氏之一源,后简笔为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作gē(ㄎㄨㄞ)。

呙姓呙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和氏璧”,引发了许多传说、故事。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实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呙”注音为hé(ㄏㄜˊ),显然是受了“呙氏璧”的影响。楚国的采玉人卞呙在山林中采得一块璞(石中之玉),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鉴定,这个玉人鉴玉的水平并不高,因此说其只是块石头,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楚蚡王逝世后,楚武王熊通继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那玉人还是指认为石头,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楚武王逝世后,楚文王熊赀继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呙不敢再去献璞,他在家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双眼泪尽,而继之流以血。邻人感之,又告诉了楚文王。楚文王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卞呙说:“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啊!”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当玉工小心琢开璞壳后,果然发现其中是一块美瑕无伦的玉。于是将之制作成一座玉壁,楚文王亲自命其名为“呙氏璧”,以慰卞呙。这个历史事件传说久远,但在后来的典籍《韩非子·和氏篇》中,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且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实为讹记。

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为hé(ㄏㄜˊ)。当然,也有的以“和”为姓氏者,称和氏。该支卞氏、呙氏、和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世不通婚。

呙姓呙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或以先祖名字为氏。师氏,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的记载,夏、商时期,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氏。据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等的记载,到了晋朝初期,有位著名的师氏后裔名叫师呙,在西晋王朝初期出任尚书官事。因晋王朝真正的创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之伯父、曹魏国重臣司马懿的长子叫司马师,在晋武帝建立西晋王朝后尊其为晋景帝,师呙为了避君主之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氏字“”摘去一横,改为“”字,称帅呙。

从此,在这位帅尚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所改避讳字为姓氏者,称帅氏,亦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呙氏,正确姓氏读音作gē(ㄎㄨㄞ)。

注:

中校注评: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师昺”,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字。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

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师昺”(bing)误作“师呙”,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师呙”作为呙姓起源,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师呙”这个人名的。相类似的,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赵呙”,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万俟呙”,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不可不慎。

上述前三种渊源,比较让人信服。尤其是源于“卞呙”说。因为在和氏璧(呙氏璧)的出产地,湖北西北一带,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迁徙分布呙公正德:宋代进士,供职于宋末“大理寺”评事。(出生时间约在公元1095-1100年间)祖籍地为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迁徙地为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迁址有三种可能分析:一是德公的先祖迁徙;二是德公举家迁之;三是德公朝廷为官到了衣锦还乡之际,皇上恩赐居之。德公之后裔广泛活动与分居在长江中下游南北两岸之地的湖南省洞庭湖流域,湖北省江汉平原等地。

据《呙氏族谱》史资记载德公为第一世祖,至第六世祖克明公生子有二:长子寿佐居湖北监利、次子寿佑居湖北公安。

第七世祖寿佐公生子有五,分居如下:长子酉孙居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其长子荣颢[门贵]居公安县;次子荣颂[二郎]居华容县,石首市居住的呙氏部落为华容籍至第十四世祖洪海公之后裔,湖北省监利县有一支呙氏族人为华容籍第十四世祖文海公之后裔的第十八世祖孙一中公举家迁之);江陵县境内呙氏部落应为酉孙公之后裔。次子寅孙居住湘阴县。三子成孙居重庆市云阳高阳镇。四子嗣孙居华容县(目前华容县境内居住的为酉孙公之子荣颂的后裔)。是否记载有误,有待考证。五子章孙居监利县。

第七世祖寿佑生子有一:文孙公迁徙江西省吴西洪都(今南昌市西南部),至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文孙之子:成公(第九世祖)举家迁徙至楚南南宝郡邵东(进湖南省邵阳市)任职协正。

各祖籍地在不同时间内均有族人外迁情况,有待共同考证。

呙姓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长沙郡:亦称长沙国。距今约十五~二十万年以前,长沙地区有人类的活动,经过十五~二十万年的发展,长沙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五千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三千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前两千五百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传说,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赏赐),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长沙,夏王朝时期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期,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据典籍《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传入,长沙进入青铜器时代。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西周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松土工具)、铜插(耙,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宁乡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1959年以来宁乡、长沙县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七十~八十公斤,最大的二百二十一公斤半,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东周以后,长沙进入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战国初期,越国灭吴国,楚、越两国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陲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融合。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铁器时代,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秦国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八百多年,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长沙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从秦朝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朝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于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汉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汉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始封至汉孺子婴居摄二年(丁酉,公元7年)被废除,存在了二百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水经注》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汉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至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汉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五代,历时四十六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汉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自汉前元二年~汉中元五年(公元前155~前145年),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辖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十三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七代八王,历时一百六十四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汉绥和元年(戊辰,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汉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原西汉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洛阳为都,史称东汉。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东汉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汉建武九年(己丑,公元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东汉建武十六年(庚子,公元40年)统一中国。长沙已早在汉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被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隋朝初期,长沙郡被废黜,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朝的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宋朝时期,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于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公元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在太平天国军攻打长沙的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长沙府涌现出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长沙在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民国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民国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曾是长沙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物业繁荣,初期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成为长沙城最为悲惨的事件,全城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几乎损失殆尽。民国二十八~三十三年(公元1939~1944年),长沙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日双方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战役的胜利。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呙姓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长沙堂:以望立堂,亦称扬越堂。

呙姓源流

一、(咼)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音‘戈’;又与‘和’同。《淮南子》有呙氏璧,即‘卞和’之‘和’(按:当音hé》,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时公安多呙姓。”

呙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呙姓用字含有5个读音,分别是:gēguōwō,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呙姓的5个读音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呙姓呙笔画有7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呙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呙姓五行属木,呙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呙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乐趣圈“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呙姓高分名字大全

呙姓男孩名字和女孩名字有区别,下面分别列出呙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和呙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点击名字链接可以查询该名字的得分):

1、呙姓男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呙金烈  呙豫苏  呙临晓  呙象  呙报  呙侨  呙趣  呙丞  呙池  呙网  呙筑
呙缇  呙赋  呙逵  呙论  呙嘉  呙什  呙玮  呙凯  呙德  呙天  呙察
呙行  呙利  呙发  呙绶  呙之  呙领  呙宇  呙诵  呙实  呙属  呙卫
呙佛  呙勰  

2、呙姓女孩好听的名字大全

呙中芳  呙妍  呙蝴  呙娴  呙瑰  呙伶  呙茹  呙裳  呙贝  呙萁  呙妤
呙茜  呙媛  呙茗  呙菀  呙璎  呙雯  呙碧  呙菱  呙翡  呙婷  呙娇
呙萍  呙瑶  呙晴  呙妃  呙杏  呙慧  呙蕴  呙娲  呙艳  呙竹  呙魅

姓呙的名人

暂未收录姓呙的名人!

姓呙的明星

暂未收录姓呙的明星!

姓呙的影视电视剧角色名

暂未收录姓呙的影视电视剧角色名!

呙姓孩子起名总结

给呙姓男孩和女孩起名可以点击链接:呙姓男孩起名呙姓女孩起名

总结:《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原姓氏共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共444个,复姓共60个;乐趣圈共收录3368个姓氏,其中单姓1373个,复姓1995个,本文“呙”姓在最新排名中排在750位。

展开剩余60%展开按钮
语言文化
北宋版《百家姓》排名前40位
上古八大姓
《百家姓》常见复姓有哪些?
查询工具推荐
语言文化
测名工具推荐
起名工具推荐